凯发k8官网-凯发k8娱乐官网地址-凯发k8娱乐真人平台 > 节日民俗 > 民俗节日

福建莆田南日岛重阳节习俗-凯发k8官网

作者:余辉松  来源:网络  2020-3-11

重阳节的由来已久,早在战国时期,楚国屈原在诗中就有咏重阳之句。唐朝把重阳节正式定为节日。

九月初九是两九相重,故称“重九”。《易经》中把“六”定为阴数,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九月九系两阳相重,故称“重阳”,也叫“重九”。故又称“重阳节”。现在定为老人节、敬老日。南日岛人民把它叫做“九重阳”。岛上有自己独特的习俗:扫墓祭祖、吃重阳糕、“送顺风”、“补重阳”、放风筝和放孔明灯。

金秋九月,天高气爽,是登高望远的最佳时节。古人有重九登高的习俗,所以重阳节又称“登高节”。唐代王维在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的诗中写道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。南日岛人民虽然没有登高之俗,但是石盘村村民在这个节日上山去祖坟扫墓。因为清明节南日岛多雨,去野外扫墓多有不便,南日岛民间有句谚语:“三月小清明,重阳大清明。”九月九日清早,石盘村全村人出动,全家人带着农具,到祖先的坟茔扫墓,并带着番薯、芋、花生果、红柿、柚子、甘蔗、重阳糕祭祖。祭祖后,把这些祭品全家人一起分享,还要分赠亲友,据说吃了祭品可以辟邪。

重阳节这天,南日岛的老人必吃重阳糕。据说,吃重阳糕的习俗相传在唐代武则天就开始了。她在重阳节这天命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制成花糕,赏赐大臣,以后就在民间普遍流传开来。

清初莆田诗人宋祖谦《闽酒曲》曰:“惊闻佳节近重阳,纤手携篮拾野香。玉杵捣成绿粉湿,明珠颗颗唤郎尝。”南日岛人民世世代代以出海捕鱼为生,好几天才回家一趟。为了渔民携带方便,聪明的家庭主妇把莆田的九重粿改制为重阳糕。将优质米用清水淘洗,浸泡2小时,捞出沥干,磨成粉,加红糖、芝麻、花生(炒好、去皮、碾碎),搅拌均匀,接着置于蒸笼于锅上,铺上食用白纸,然后舀入米粉,约10厘米厚,抹平,压实,用刀切成菱角,蒸若干时即熟出笼。食之甜软适口,又不粘牙,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。因为“高”与“糕”谐音,所以这一天岛上老人都要吃重阳糕,意味着“年久寿高”,祝福老人高寿。

南日岛四面环海,重阳节有自己独特的民俗——“送顺风”。南日岛人民以海上捕鱼和海上贸易为生。捕鱼和海上贸易一直是南日岛经济的重要命脉。在亲人们将要出海之时,亲朋好友都会备公鸡、线面、名贵中药材和家乡土特产,上门馈赠或设宴饯行、叙别,祝他们一路平安,俗称“送顺风”。受礼者则敬以“甜果四汤”(柿饼、桂圆、莲子、红枣)答谢“送顺风”。

因为旧时,南日岛的帆船全靠风力。从宋代起,南日岛便有“祈风”之俗。南日岛九月东北季风起,俗称“九月展秋风。”出海捕鱼和海上贸易的帆船便纷纷扬帆启航。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回来。南日岛有句俗话:“骑马行船三分命。”孤帆出海凶多吉少。于是亲人们便会在帆船出发之际,登上南日岛的东南岸的九重山望远,目送帆船渐渐远去,以寄悲离之情。

南日岛人民还习惯在重阳日进补,称为“补重阳”。民间多以家禽肉炖当归、川芎、党参等中药吃,也吃其它食物进补。他们以为重阳日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能达到进补的效果:吃猪脚补脚,吃猪肝补肝,吃柚子补脑,吃面条补肠,吃香蕉补腰,吃甘蔗补四肢,吃红柿补心血,吃花生补手指,吃番薯、芋头补筋骨等等。所以有钱人吃肉补,没钱的人吃番薯、芋头同样进补。

南日岛的东南海边有一个讲闽南话的小渔村,叫浮叶村,是从惠安迁徙过来的。至今还保存着闽南的重阳节习俗——放风筝和放孔明灯。

浮叶村至今流传着一首重阳节民谣:“菊酒茱萸典不传,重阳只乐眼前天,番薯芋柿力子果,吃罢芝山看纸鸢。”可见浮叶村的渔民在重阳节对插茱萸、喝菊花酒并不太在意,倒是要吃地瓜、芋头、红柿、板栗。吃饱后,大人和孩子登上山顶放风筝。南日岛的气候自九月开始就刮起了号称“九降”的秋风,吹的是无雨的北风,此时最适宜放风筝。当地有放风筝可以躲避灾殃之传说。在放风筝时,故意将线弄断,任其飘落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中。据说这样可以让灾祸远离自己。除了白天放风筝,晚上还要放“孔明灯”。一盏盏明亮的纸制“孔明灯”在湛蓝的秋夜,扶摇而上青天,愈飘愈高、愈飘愈远,仿佛把人们心中的美好憧憬都带上蓝天,带给了星星,带给了月亮。

由于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。南日岛渔民世世代代以海为生,全靠妈祖的福佑。大多数岛上渔民会自驾船到湄洲妈祖庙祭拜。如果遇到那天是大风大浪,无法行船,渔民就到港南村镜仔的妈祖宫祭祀,求得妈祖的保佑,出海平平安安。如今,在桑梓贤达刘国栋的带领下,耗资460万元,在南日岛尖山东麓,历时2年建成宫名为“天后行宫”,方便渔民出海祈求平安。

1989年,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。给重阳节赋予了怀乡思亲、尊老敬老新的涵义。因而也给重阳节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光彩。

实用网站
相关内容
民俗节日2013-01-21
民俗节日2010-04-19
民俗节日2013-03-17

© 2010-2030 m.fengsuwang.com

qq:3815864 [email protected]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