晴、雨、月、雪,鲜为人知的西湖美丽传说?-凯发k8官网
西湖的传说
今天的西湖景点有三大桥的存在,一是断桥,二是长桥,三是西泠桥。
三大桥上,分别留下了三个流传千古的美丽爱情故事。
断桥上的许仙和白娘子,长桥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,西泠桥上的苏小小和阮郁。
在每个春夏秋冬,似乎都有这三对可人儿站立在风中、雨中、雪中,你侬我侬,羡煞旁人!
西湖的美景在常年陪侍才子佳人的过程中,也孕育了属于自己的灵气。
俗语有云,晴湖不如雨湖,雨湖不如月湖,月湖不如雪湖。
这是为什么呢?
是因为晴天好相逢,雨、夜、雪都会成为相依偎的阻碍!
其实,晴、雨、月、雪,西湖各有各的看头。
从雪始,雪湖代表着苏小小的绝恋,令人联想起苏小小在西泠桥的清冷墓碑;
而后月,月湖代表着梁祝之间的虐恋,明月虽好,但总难圆满;
微雨青山,是白娘子的水漫金山,是看似天作之合却转眼分崩离析的缺恋。
那么晴天呢?
晴湖是西湖最常见的景色,象征着凡人的爱情。
凡人的爱情没有天地间许多的浪漫点缀,但也可以让人在平淡中体悟生命,享受爱情!
断桥的美只有爱情?
在一般的认知中,断桥总是与坚贞不渝的爱情联系在一起。
可实际上,除了爱情之外,断桥还有许多种美可供欣赏。
一是美景门户之美。断桥作为西湖边上的一个交通要道,往里稍微一走,便是无边的西湖荷花,美不胜收。
这种从现代都市穿越到古代荷香中的美,你注意到了吗?
古代的诗人们却是确实对之大加赞赏!
明代文学最高成就者张岱曾有夸赞之语:
“孙堤直达西泠,车马游人,往来如织,兼以西湖光艳,十里荷香,如入山阴道上使人应接不暇。”
二是开阔之美。连饱览各地风光,曾说“西湖七月半,一无可看”的张岱都对断桥流连忘返,在赏月饮酒之后,竟然泛舟“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,香气拍人,清梦甚惬”,不舍得离去!
三是闲情逸致之美。断桥虽只是一座,但它的旁边还有美景无数。在不远处的孤山映衬下,一股凄清的氛围在断桥上就轻轻盖上一层疏淡清静的薄纱。
这让不少隐士都为之着迷!留下了不少相关的诗词!
比如,柳永的《诉衷情近》就曾说:“遥认断桥幽径,隐隐渔村,向晚孤烟起。”
隐隐渔村,若隐若现;幽径远望,朦朦胧胧。
颇有一番世外之感!
四是离别悲情之美。古时出行有陆路和水路两种,水路出行通常在渡口和桥边送别。正因此,在古代桥天然就带有送别之意。而断桥,因为有断字的存在,更添一种断肠的送别离情!
在以上四美之后,最后才是坚贞不渝的爱情之美。
说起来,断桥的爱情象征不仅仅源于《白蛇传》。
早在元代,西湖竹枝词中就大量将断桥作为爱情意象使用!
顾希佳主编的《西湖竹枝词》,提及的15首断桥词中有12首将断桥与爱情相结合。
其中有将断桥作为女子忠贞不渝爱情象征的,也有将断桥作为约会之地加以诉说的。
林林总总,都是用断桥隐喻着美好、甜蜜的爱情。
正因为历史悠久的爱情象征,“断桥邂逅”从古至今都代表着一种美好愿望。在古代,很多女子不愿意让自己的爱人独自前去断桥,也是因为这个原因。
元代之后,宋话本《西湖三塔记》中也将断桥作为故事开始的场所。
《三塔记》作为《白蛇传》雏形,其男主人公奚宣赞,就是在断桥边的四圣观前偶遇假装迷路的乌鸡精。
明末冯梦龙的话本《白娘子永镇雷峰塔》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。清明时,许宣扫墓与白娘子偶遇的场所,正是西湖断桥渔船上。
“断桥邂逅”的传统就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传承。
到了清代,戏曲白蛇传进一步加强了这个意象。在戏曲白蛇传中,不仅将断桥独辟为一章,甚至还加入了断桥重逢的情节。
当然,此时断桥重逢的情节还是悲情的。许宣是不敢也不愿与白娘子相认的。
但是,这个情节在梦龙馆主的白话小说《白蛇全传》中得到了改变。梦龙馆主将如此悲情的一幕变成了大圆满的情节。
许宣不只征得了白娘子的原谅,两人还重归于好,过上了幸福圆满的生活!
这也证明了断桥爱情之美的意象在人们心中不断加强,人们不愿意打破这种美好,让纯洁的爱情惹上尘埃!
在现代社会,断桥的爱情美象征被进一步加强。
1991年,以断桥为主体的杭州“新婚蜜月旅行”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92年首批的14条专项旅游路线之一;
2011年,杭州为了打造“爱情之都”形象,推出“断桥——华夏第一桥”、“雷峰塔——千年爱情第一塔”的宣传口号。
除了梁祝,长桥还有爱情故事?
长桥梁祝,十八相送。
这个故事为人熟知,但是陶师儿和王宣教的长桥爱情你知道吗?
相传在宋朝时,青年女子陶师儿与名叫王宣教的书生相爱,但是却遭到好事的后母从中作梗。
在封建礼教制度下,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压迫!
一日,陶师儿和王宣教坐船夜游西湖至长桥。
就在长桥,两人立下同生共死的誓言,以殉情的方式成全了彼此的爱情!
西泠桥的苏小小故事还有续集?
西泠桥,苏小小和阮郁的爱情故事众人皆知。
但为世人少知的是,这个故事其实还有续集!
在阮郁被父亲召回南京之后,苏小小又碰到了长相神似阮郁的鲍仁。
当时鲍仁衣衫褴褛,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进京赶考。
苏小小仗义疏财,资助鲍仁赴京赶考。
鲍仁也不负苏小小所望,金榜题名。
鲍仁在第二年赴滑州任刺史的途中,曾刻意经过苏小小家,却得知苏小小早已殒命的消息。
他不禁感慨万千,抚棺而泣。
此后更在西泠桥的苏小小墓前立碑;
并在墓的基础上建一六角亭,取名为“慕才亭”,为死后的苏小小遮风挡雨。